中文
薄膜撕裂度測定是評估薄膜材料抗撕裂性能的重要測試項目,廣泛應用于包裝材料、塑料薄膜、紙張等領域,其結果直接關系到材料在加工、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以下從測定原理、主要方法、儀器設備、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一、測定原理
薄膜撕裂度指的是將預先有切口的薄膜樣品撕裂至一定長度所需的力,通常以撕裂過程中所施加的力的平均值或最大值來表示。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模擬材料在實際使用中可能受到的撕裂應力,評估材料抵抗撕裂擴展的能力。
對于韌性材料(如塑料薄膜),撕裂過程中力的變化較為平穩,通常以平均力作為結果;
對于脆性材料,撕裂力可能隨裂紋擴展急劇變化,需關注最大撕裂力。
二、主要測試方法及標準
不同材料和應用場景對應不同的測試標準,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1. 埃爾門多夫(Elmendorf)法(最常用)
適用范圍:適用于塑料薄膜、薄片、紙張、紙板等材料,尤其適合厚度較薄、韌性較好的薄膜。
測試原理:將矩形樣品預先切開一個切口,利用擺錘下落的動能撕裂樣品,通過擺錘消耗的能量計算撕裂度。
相關標準:
ISO 6383-1:2013《塑料 — 薄膜和薄片 — 撕裂強度的測定 — 第 1 部分:埃爾門多夫法》
GB/T 16578.2-2009《塑料薄膜和薄片耐撕裂性能的測定 第 2 部分:埃爾門多夫法》
2. 褲形撕裂法
適用范圍:適用于較厚的薄膜、薄片或橡膠材料,通過樣品自身形狀引導撕裂方向。
測試原理:將樣品裁剪成 “褲形”,在兩端施加拉力,使撕裂沿預定線擴展,記錄最大撕裂力。
相關標準:
ISO 6383-2:2013《塑料 — 薄膜和薄片 — 撕裂強度的測定 — 第 2 部分:褲形撕裂法》
GB/T 16578.1-2008《塑料薄膜和薄片耐撕裂性能的測定 第 1 部分:褲形撕裂法》
三、儀器設備(以埃爾門多夫法為例)
埃爾門多夫撕裂度儀:核心組件包括
擺錘:提供撕裂所需的動能,不同重量的擺錘對應不同的測試范圍(如 1600gf、3200gf 等);
樣品夾持裝置:固定樣品,確保撕裂方向穩定;
切口刀:在樣品上預制標準長度的切口(通常 20mm);
讀數裝置:記錄擺錘擺動角度,換算為撕裂能或撕裂力。
輔助工具:
取樣器:裁剪標準尺寸的樣品(如 100mm×63mm);
游標卡尺:測量樣品厚度(精確至 0.01mm)。
四、測試步驟(埃爾門多夫法)
樣品準備:
從薄膜卷材上隨機截取至少 10 個樣品(縱向和橫向各 5 個,以評估各向異性);
用取樣器將樣品裁剪為 100mm×63mm 的矩形,確保邊緣平整、無褶皺;
在樣品寬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用切口刀預制 20mm 長的垂直切口(切口需平直,避免歪斜)。
儀器校準:
根據樣品預期撕裂強度選擇合適量程的擺錘(如低強度薄膜用小量程擺錘);
檢查儀器水平度,確保擺錘擺動順暢,無卡頓;
進行零點校準和標準樣品校準,驗證儀器精度。
樣品夾持與測試:
將樣品無切口的一端固定在儀器下夾持器,有切口的部分懸于上夾持器下方,確保切口位于夾持中心;
抬起擺錘并鎖定,將樣品另一端固定在上夾持器,確保樣品平整、無張力;
釋放擺錘,擺錘下落時撕裂樣品,儀器自動記錄撕裂過程中的能量消耗;
每個樣品測試 3 次,取平均值(剔除異常值)。
結果計算:
撕裂度(T)計算公式:T=dE
其中,E為撕裂能(由儀器根據擺錘參數和擺動角度計算),d為樣品厚度(mm);
結果單位通常為 N/mm(牛 / 毫米)或 kN/m(千牛 / 米),具體需符合標準要求。
五、結果應用
薄膜撕裂度是包裝材料的關鍵指標:如食品包裝膜需具備一定抗撕裂性,避免運輸中破損;
可用于評估材料配方或加工工藝的穩定性(如吹塑薄膜的拉伸比、厚度均勻性對撕裂度的影響);
不同方向的撕裂度差異(如縱向>橫向)可指導材料的合理使用(如根據受力方向選擇包裝方向)。
通過嚴格遵循測試標準和操作規范,薄膜撕裂度測定結果可準確反映材料的抗撕裂性能,為產品設計、質量控制和應用選型提供可靠依據。
版權所有 @ 山東德瑞克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魯ICP備12028852號-4 實驗室一站式服務,實驗室設計,試驗儀選配.(魯)-非經營性-2021-0099